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(简称“全运会”)在历经十余天的激烈角逐后,于昨晚在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落下帷幕,作为国内最高水平的综合性体育赛事,本届全运会不仅展现了运动员们的卓越风采,更成为检验各省市体育发展成果的重要舞台,从田径到游泳,从球类到体操,赛场内外亮点频出,既有老将的坚守,也有新星的崛起,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体育盛宴。
传统强队优势明显 东道主表现亮眼
作为东道主,陕西省代表团在本届全运会上表现抢眼,凭借主场优势和多项目的均衡发展,最终以38枚金牌、32枚银牌和35枚铜牌的成绩位列奖牌榜第六位,创下历史最佳战绩,田径、武术等传统优势项目贡献了半数以上的金牌,而广东、山东、江苏等体育大省则延续了强势表现,广东代表团以75枚金牌高居榜首,游泳、羽毛球等项目成为其夺金主力;山东代表团在举重、射击等项目上表现突出,以58枚金牌紧随其后。
新秀涌现 未来可期
本届全运会的一大亮点是众多年轻选手的脱颖而出,在游泳赛场,17岁的浙江小将潘展乐以打破全国纪录的成绩夺得男子100米自由泳冠军,被媒体誉为“下一个孙杨”;田径项目中,20岁的四川短跑选手何宇鸿在男子200米决赛中力压多位名将夺冠,展现了中国短跑的新希望,体操、跳水等项目的“00后”选手也屡创佳绩,标志着中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厚度正在不断增强。
老将坚守 精神传承
与新星交相辉映的是多位老将的坚持,32岁的铅球名将巩立姣以19米88的成绩实现全运会三连冠,赛后她动情表示:“只要祖国需要,我会一直投下去。”同样令人动容的还有35岁的羽毛球奥运冠军谌龙,他在男单比赛中带伤拼搏至最后一刻,虽未夺冠,但其职业精神赢得全场掌声,这些老将的坚守不仅是对体育精神的诠释,更为年轻选手树立了榜样。
科技赋能 赛事创新
本届全运会在赛事组织上充分融入科技元素,5G直播、AI裁判辅助系统、智能穿戴设备等技术的应用,既提升了比赛公平性,也为观众带来沉浸式观赛体验,游泳赛场采用的水下摄影系统清晰捕捉运动员的每个动作细节,帮助裁判更精准判罚;田径项目使用的电子起跑器将反应时间精确到千分之一秒,有效减少争议,赛事组委会还通过云端平台实现成绩实时更新与多语言推送,彰显了“智慧全运”的特色。
全民共享 体育惠民
全运会不仅是竞技舞台,更成为推动全民健身的契机,赛事期间,西安及周边城市开放了超过50个公共体育场馆供市民免费体验,并组织了上百场群众体育活动,从广场舞展演到青少年篮球赛,从老年门球交流到残疾人运动推广,“全民全运”的理念深入人心,组委会数据显示,截至闭幕日,线上线下参与相关活动的群众累计突破千万人次。
绿色办赛 彰显责任
为践行低碳理念,本届全运会所有场馆均采用环保材料改建,并100%使用清洁能源供电,主火炬塔首次以氢燃料点燃,减少碳排放约40吨,赛事期间还实施了严格的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制度,志愿者团队通过创意宣传引导观众参与环保行动,国际奥委会官员在考察后评价:“这为大型体育赛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。”
随着圣火缓缓熄灭,第十四届全运会正式画上句点,这场盛会不仅记录了运动员的拼搏瞬间,更展现了中国体育的多元发展与时代风貌,正如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在闭幕式致辞中所说:“全运会是新征程的起点,我们将以更开放的姿态、更扎实的工作,为建设体育强国贡献力量。”据悉,下一届全运会将于2025年在广东、香港、澳门三地联合举行,届时粤港澳大湾区的活力将为赛事注入全新魅力。